10月18日,据省自然资源厅介绍,2025年9月25日清晨,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金碧镇白鹤村邹哩咗小组突发滑坡地质灾害。得益于提前一个多月的精准预警和科学转移,12户41名群众已全部安全撤离至临时安置点,实现成功避险,展现了楚雄州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高效响应能力。 隐患初现:放羊人发现80米长裂缝滑坡体 持续异常降雨为灾害埋下伏笔——2025年1月至8月,楚雄州全州平均雨量达680毫米,大姚县平均雨量达600毫米,全州降雨量较往年同期显著偏高。8月14日,该村村民在放羊时意外发现村后200米处的乡村道路出现长达80米、宽2至10厘米的裂缝,立即通过村级防灾信息员上报。大姚县自然资源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勘查,确认这是一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。
https://img-s.msn.cn/tenant/amp/entityid/AA1OL1ll.img?w=640&h=363&m=6放羊人发现80米长裂缝滑坡体大姚县“9·25”滑坡成功避让
滑坡全貌(8月14日) 精准研判 果断转移12户41人转移避险安置点 面对部分群众因畜牧业生产不愿转移的顾虑,县自然资源局紧急启动三级专家会商机制。8月15日,省、州、县三级地质专家联合开展现场研判,认定该区域在持续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大规模滑坡。通过召开户长会、专家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完成群众思想动员,当日即实现12户41人全部自愿转移。
https://img-s.msn.cn/tenant/amp/entityid/AA1OLie5.img?w=640&h=491&m=6放羊人发现80米长裂缝滑坡体大姚县“9·25”滑坡成功避让
转移避险安置点 充分生活保障,确保群众“转得出、管得住、生活安”金碧镇政府同步启动安置保障工程:协调应急帐篷12顶、床铺47张,搭建集中厨房与公共卫生间,保障生活用水、Wi-Fi和电视信号全覆盖。创新实施“六维保障机制”,包括班子成员带班值守、乡村医生驻点服务、4次点名制度、警察不定时巡逻、生产需求专项保障等措施,确保群众“转得出、管得住、生活安”。转移期间未出现一例擅自回流现象。
https://img-s.msn.cn/tenant/amp/entityid/AA1OLkFH.img?w=640&h=360&m=6放羊人发现80米长裂缝滑坡体大姚县“9·25”滑坡成功避让
滑坡后续发展情况(9月29日) 在为期42天的避险观察期内,专业监测团队每日巡查,气象部门动态推送预警信息。9月25日7时30分,巡查人员发现坡体出现明显滑移,立即上报并落实应急措施,做好人员管控。3小时后,滑坡体发生剧烈变形,形成体积约1.6万立方米的碎屑流,造成10间房屋受损、3辆摩托车损毁,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。 机制创新:构建“监测—研判—转移—保障”全链条体系 此次成功避险得益于三大创新举措:建立“群众发现—专家研判—政府执行”的快速响应机制,实施“生活保障+生产支持+安全防护”的三维安置模式,推行“24小时监测+动态预警+应急值守”的风险管控体系。本次成功避险案例,是“人防+技防”相结合、多方协同发力取得的显著成果,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 一是险情发现早、报告及时,政府组织转移避险坚决果断,实现了防灾工作的万无一失。 二是专家研判精准、服务到位,在群众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。 三是安置保障有力、管理有序,确保了长期转移期间群众安心稳定,实现了全程“零回流”。 这些经验充分证明,精准的技术支撑、果断的决策行动与有力的服务保障三者有机结合,是有效应对地质灾害、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证。
|